其他

【小峰微观察】除了穿龙袍,我们还应该怎样上思政课

2017-03-13 朱小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最近,一组图片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位老师穿着清代龙袍给学生上课,背后的PPT上写着“道光皇帝的自述”。这位让学生惊呼“厉害了,我的老师“的新晋网红,就是福建集美大学思政教学部的80后老师董立功,他的主要课程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董立功穿龙袍上课,有人夸赞他用心对待教学,有人认为他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他自己把这次授课定义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

首先,我们必须要向董立功老师致敬,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中,思想政治课大多是照本宣科,他能够“脑洞大开”,设计出这样一出课堂情景剧,给学生带来新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董立功看来,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在内的思政课程很重要,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今年寒假,董立功备课时萌生了一个想法:第一堂课是鸦片战争,可以以道光皇帝的自述,展现其从出生到当皇帝,以及怎么对待林则徐、看待鸦片战争的一系列内心活动,即从小处切入,讲述鸦片战争的大历史。这说明,董老师备课是很认真的,是很有探索精神的。

不过,我想问一下董老师,除了穿上龙袍,有没有别的办法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真正牛鼻子在哪里?

这个问题,不光是对思政课董老师,其实也是对所有的高校任课老师,也包括我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月12日下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陈宝生提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课发现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内容不适应需要,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实际上,这种“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的现象除了思政课,其他课程也是存在的。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既是一面镜子,也应该是一面旗帜,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路标。

思政课的教学应该怎么改?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哪里来?笔者以为,思政课的改革首先应该接地气,应该跳出理论教学的束缚,化无形的理论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现实中,有些思政课教师不愿意面对现实,担心现实的引入对于理论发生解构,宁愿选择照本宣科,也不愿意去触碰现实,学生自然不爱听课。这其实是多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都开始着重中国化的研究了,思政课为什么就不能紧密联系现实。

网络覆盖的信息化时代,现实内容是丰富的,紧密联系现实,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就可以实现“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就可以讲学生能够听懂的话,用学生关心的话题关联理论问题与历史现象,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如果不愿意直面现实,不仅自己讲起课来,没有底气,学生也会用手机代替你,读课文、念PPT谁不会呢?换句话说,心中有理论做指导,口中有现实做支撑,身后是祖国的日渐强大,远方是伟大中国梦的引领,现实有什么可怕的?不面对现实才是可怕的。

学习是幸福的,也是强大自我的巨大力量一个有庞大的知识体系建构和深厚学养的思政老师,一定能够将现实与理论良好结合起来,不仅能征服课程,也能征服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真正牛鼻子其实就在教师自己,能否用知识强大自己,能否深入浅出地游走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让学生信服,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至于用什么外在的形式去组织教学,在课堂里怎么表演,这是其次的问题了。如果一味地从外在的形式去发起教学改革,只会一时热闹,然后就会回归沉寂。如同前文中提及的董立功老师,这一次穿上龙袍扮演皇帝,下一次该怎么办?难道要将课堂变成剧场吗?

其实,除了穿龙袍,勤奋的董老师完全有很多办法将课堂教学弄得风风火火。同理,我们的大学老师,能够走上大学的讲台,都是经过长期的学习能力锻炼的,智商与情商都是一流的,只要真正重视起来,教学内容丰富而新颖、教学态度上勤恳而热情,关心学生,走近学生,教学效果怎么会差?学生的内心其实是明亮的,真正能够帮助他们赢得未来的老师,他们是真心欢迎的。

顺便提及一下,董老师穿龙袍上课其实是欠妥的。龙袍是中国封建帝制的专有产物,是反人民、反民主的标志。董老师不是演员,作为一个思政课教师,披着龙袍出现在教室里,恐怕有点不合适。                                                

                                 (宣传部 朱小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